![]() |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宜春,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文化传承,生态理念根植人心
“创森”,宜春底蕴十足。
竹文化、花文化、树文化、禅文化在这里融合,沉淀出浓厚的生态文化底蕴。注重文化传承的宜春,坚持把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创森”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建设完善一批生态教育平台,让生态文化入眼更入心。
走进宜春的自然博物馆、竹文化博物馆、竹博园和花博园,处处可见精心设计的生态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等生态知识教育设施,市民在享受绿地蓝天的同时,也接受了生态文明的教育和洗礼。在宜春,生态文明教育从普通公民开始,从娃娃开始。
开展“‘创森’万人签名”“中小学生‘创森’主题征文”“‘创森’我知晓我支持我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周”“市树评选”等生态科普宣传活动,制作创森宣传片、开展创森在线访谈、发放创森宣传单宣传册……宜春大力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大大增强了市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生态文明意识。
每年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集体参加新春植树活动已形成惯例,从而掀起一年一度的全民义务植树高潮。在城市、乡村,群众纷纷走出家门,共同挥锹植树,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园添绿,让株株树木在宜春大地上生根、成长。
在宜春,很多树林都有它们的主人。宜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共青林”“绿色养老林”“军民林”“巾帼林”“企业林”……一片片葱葱郁郁的树林见证着宜春各个社会团体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
不仅如此,宜春各地各部门还通过以资代劳、保护古树名木、门前三包等形式,农村群众通过参加生态工程劳动、农村房前屋后植树、四旁植树、承包造林、培育花卉苗木、经营管护森林等形式广泛参加义务植树,为宜春添上一抹又一抹浓浓的新绿。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全市有370余万人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尽责率达到96.7%以上;建有义务植树基地579个,建有领导牵头办绿化示范点315个,绿地认建认养2.9万人。
绿色,已成为宜春最靓的名片;生态,正变成宜春最宝贵的财富。宜春,将以成功“创森”为契机,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不断巩固扩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力保护好城市“绿肺”,在新一轮绿色崛起中让宜春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努力打造“秀美江西”的生态样板!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