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龚云飞、实习记者甘文敏报道:彩旗飘飘、渔歌阵阵,锣鼓喧天、千帆狩渔。6月20日,以“鄱湖渔家迎盛事,梦里余干谱新篇”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鄱阳湖开湖民俗文化旅游节,在江西省余干县康山大堤举行。传承了四百多年的开港习俗再一次在鄱阳湖上上演,隆重的场面、壮阔的气势,是渔民们对鄱阳湖风调雨顺,渔业兴旺的祈盼。
本次开湖活动共分为六个环节,分别为迎神拜鼋、开幕仪式、文艺演出、祭湖祈福、出港放歌及江豚湾揭牌。在上饶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动下,余干县提出江豚保护计划,倡导自然和谐,并在江豚保护区专门设立江豚湾,保护有水中大熊猫、活化石之称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
活动当天,康山乡锣鼓山码头还举行了头鱼拍卖、鸬鹚捕鱼表演、渔市交易、旅游商品展等活动,展示了余干忠臣庙及水神祭祀文化,让游客领略了余干渔俗的魅力。
“开港”是余干县一项大型的捕鱼活动,江西省只有鄱阳湖信江下游才有这种生产活动。2008年,“鄱阳湖开港习俗”被列入余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港时,渔船均插上统一制发的小三角红旗,以鸣枪为号,千余只渔船按指挥部所定的地点和先后次序,如潮水般涌入指定地点。千百张渔网几乎同时撒开,如天女散花,铺天盖地,十分壮观。几分钟后,湖面上的鱼儿如落雪泻银一般,在一张张渔网中涌现。沉甸甸的渔网拉起来,白花花的鱼儿活蹦乱跳。渔民们赶紧点燃备好的爆竹。欢快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传送着开港丰收的喜讯,直到下午4时许才收工“静港”。
作为一种民俗,上世纪80年代初期,余干县兴起并延续了400多年之久的“开港”习俗,但随着现代捕捞手段的发展和河床变迁,传统捕捞法受到严重冲击,传统观念影响带来的职业歧视,使得年青一代渔民纷纷洗脚上岸,鱼类资源逐年减少更使得百舸争流的开港盛况难再,再加上涉及的人员众多,程序繁琐复杂,开港习俗的保护和传承成了一个大难题,甚至到了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
为了让鄱阳湖渔猎文化的瑰宝——“开港”习俗得于延续,为了让子孙后代能领略到鄱阳湖开港风情,近年来,余干县通过申报非遗名录、扶助传承人等方式,加大了“鄱阳湖开港习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力度,2017年,余干县“鄱阳湖开港习俗”成功入选为上饶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成功申报为江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并积极努力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和传承。余干县还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把“开港”还原和复兴,变成一年一度、普天同乐的“开渔节”,在抢救、挖掘民间渔业文化的同时,为“开港习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据悉,余干县还将打造鄱阳湖国家农业公园,“鄱阳湖开港习俗表演区”也将作为鄱阳湖国家农业公园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文化旅游产业化经营,充分挖掘“鄱阳湖开港习俗”价值,让这朵鄱湖奇葩愈开愈艳,更好地为鄱阳湖的渔业和旅游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