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与科技相辅相成
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金生看来,“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以现代科技手段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确实,展览核心仍是中华瑰宝、享有东方艺术博物馆美称的敦煌文化艺术,形式上则通过先进的光影数字技术,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和演绎,使观众可以沉浸其中,穿越历史,在流动的光影艺术中感受敦煌的魅力。
谭平也指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不但有助于增强展览的传播力、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可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常沙娜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敦煌艺术和工艺美术设计研究专家,少年跟随被誉为“敦煌保护神”的父亲常书鸿在敦煌学习历代壁画艺术,后来,她将熟悉的敦煌图案运用到艺术设计中,为敦煌美术运用开启了另外一扇大门。常沙娜表示,艺术与科技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艺术与科技互相成全、美美与共,可以快速地让更多人了解丰富的文化,“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一种新的实验与实践。
“我对敦煌的感情无法用言语表达,但是我在生活中时刻不忘说敦煌的美好。在追逐文化流行的同时,我们不要忘记文脉的根基。‘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科技故事的开始,希望大家一起传承敦煌艺术与文化。”常沙娜说。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不少观众注意到,“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是“全球首展”。就此,谭平指出,“希望展览能够‘走出去’,这也是历时近两年打造的这个展览的思路——中国风格、文博内涵、国际表达”。
主办方代表、北京中创文旅集团董事长秋童说,之所以将光影展作为展陈形式,一方面希望让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文化和艺术走近普通民众生活,另一方面希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感受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增强国际间文化交流,让敦煌文化通过新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与“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开幕同日举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表示,中国拥有丰厚的文物文化遗产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利用网络、科技等元素,以青年人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引领国际潮流的手段和形式,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