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山川秀美,江河流韵,人文渊薮,气象万千。
千百年来,作为东方农耕文明符号的古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缩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称谓。赣鄱大地,多鸿儒巨宦,达官富贾,因而造就了一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文化发达且积淀深厚的村落。
近代江西,偏安一隅,交通不便,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原因,使得江西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为数较多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虽历经岁月沧桑,但规划形制之精致、建筑形态之唯美、文化影响之深远,观照古今,依然熠熠生辉。它们就像一座座“活化石”,见证着这方大地的历史传承,记录着这方大地的发展脉络、文明印记。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发掘及保护一座座古村落,揭示其身上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不仅能让有形的古村落保存于世,还能让古代文化遗产产生现代价值,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顺着一条河流,回溯江西多彩灿烂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随着鄱阳湖、赣江成为连通南北东西的交通要道,中原古韵、楚骚遗风、吴越旧习顺水随舟而至,呈现盆地地貌的江西,成为一座巨大的融汇多元文明的“文化场”。正如江西文化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特质,形态丰富的江西古村落也是融纷繁多样为一体、化五彩斑斓于一炉。因而,江西古村落便有了一些突出或独有的文化价值。
从整体情况来看,江西古村落至少承继着以下几重文化体系——
中原文化体系。赣南围屋的建筑方法和形式,是中原民居、庄园和府邸建筑艺术的生动再现和匠心传承,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居住其中的慎终追远的客家人,血脉里始终流淌着“情系中原,根在河洛”的历史记忆和共同情感,因此,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或淡化了的一些文明传统,仍然鲜活地存在于赣南以及赣北的传统村落中。在客家地区,不仅其建筑、语言、服饰、饮食,以及生产、生活习俗,依稀透露出古代中原的遗风余韵,传统的民间观念更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且根深蒂固。为祭祖禳神,客家地区的民俗事相异彩纷呈,老百姓至今乐此不疲。
可以说,历史上江西是个移民省份。不仅客家地区,各地大部分村落的家族谱系也能追溯到千百年前的中原以及其他地区。再加上地处吴头楚尾,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因此,江西古村落成为可以呼应传统,可以观照其他地域文化的宝贵遗产。
宗祠文化体系。历史上,江西是立祠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乡间仍散落着蔚为大观的古祠堂。且崇宗敬祖的习俗绵延不断。建祠祭祖的风气得以推广,与朱熹、夏言这两位江西籍历史文化名人有关。江西又是北人南迁的中转站,可以说,源远流长的宗族文化扎根于斯,却辐照着更为广阔的地区。比如,“天下陈姓出义门”。除了江州义门陈,江西还有“华林胡”“墨庄刘”等为天下同宗极尽标榜的世家巨族。宗族的繁衍分支、迁移卜居,也将灿若群星的名人光辉辐射到全省各地,造就了诸多流光溢彩的村庄。这些与名人有着瓜瓞关系的古村落,如尊欧阳修为宗的钓源、为王安石之弟第四世孙所开基的东乡浯溪等,通过大量的古建筑,保全了人们对宗族历史的文化记忆。
宗祠建筑承载着一个宗族全部的历史情感、生活理想,以及维系情感、支撑理想的宗法关系,因而,由它厚实的砖墙、粗大的梁柱,可以体味它象征人们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人类价值;由它显赫的门面、宽阔的空间,可以追索它激励后人勤劳上进、光大门第的精神价值。
崇文重教体系。在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的1300年间,全国10万多名进士中,江西占了十分之一。如今走在古村落里,仍能感受到耕读为本思想、崇文重教传统的濡染。人们对诗书仕宦的追求、对功名文章的标榜,不仅仅描绘为书画、张挂为匾额,不仅仅建造为书院文馆、表彰为牌坊楼阁,而是融化在寻常人家的砖木之中。泰和有个开基于唐代的古村落,出过进士四十二人,因封官授爵的多,干脆被命名为“爵誉村”。(该县蜀口村明清时期有二十一人名列进士榜,这进士榜就作为牌匾高悬在宗祠大门上,标榜“朝天八龙”等,“朝天八龙”系指正德年间欧阳嵩兄弟八人高中进士。)即便因交通之利、工商之盛而发达的古村镇,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流坑董氏经历了前五百年耕读、后五百年农商的历史。尽管如此,它的建筑方正划一、俨若棋盘的整体布局里,存储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且“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张扬的是与前五百年息息相通的精神气韵。
一些古村落承接着文坛巨匠的血脉和文脉,一些古村落珍藏着天下才俊的手迹和足迹,一些古村落的历史可以连通一批光耀千古的名字,这本身就赋予江西古村落无与伦比的文化纪念意义。
宋明理学体系。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集大成者朱熹,心学首领陆九渊及许多重要人物都在江西。南宋及以后,理学家要争取社会大众,启发人们“复归本心”,书院和社会讲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到1175年分别以朱熹和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两大阵营各执一端“华山论剑”于鹅湖书院,小到流坑的董燧“大会同志”,众多理学大家、名家为了倾吐宏深、教化大众,游走于乡野村落,穿梭于学馆书院,不辞辛劳。
既然宋明理学如此广泛地普及于民间,那么,古村建筑以“理学名家”为匾额装潢门面,或以渗透理学义理、精神的楹联、家训来教诲后人,便是非常自然地反映了。它与民俗信仰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而唤醒人们协调、修养内在心性的自觉。甚至,由古村落建筑及其装饰所表达的天地意识与人心的对应关系,所体现的秩序和规范中,我们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理学精神的脉络乃至细密的纹理。可以说,江西古村落的儒雅,不仅在于它们富有诗情,还在于它们常常满怀哲思。
革命遗迹体系。江西作为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革命历史。一些古村落也是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且将革命记忆保存至今。它们有的与中国革命史有着重要关联,存储着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有的古村落则因烽火岁月的某次经历,凸显了建筑的防御功能。这样的古村落,不仅收藏着革命斗争年代的一些原始记忆,其中,还包孕着值得研究的民俗史课题。
江西古村落资源是江西文化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打造江西云上古村落项目是策应国家复兴传统文化号召,落实《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实践,是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文化跨界融合的重要举措。
即将付梓的《江西云上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这本书,是云上古村落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本项目立足于江西丰富的古村落遗存,充分发挥互联网新技术优势,借媒体资源,将江西古村落文化进行系统“盘活”,将古村落经济进行全面“激活”,从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让江西故事走向全国。这本书的出版,有利于江西进一步保护传统村落,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建设美丽乡村。
一个地域,一方水土,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永远是它新的发展征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现代人找回“家”和“乡”的记忆,让“乡愁”找到栖息的归宿,这正是我们的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创新的源泉,也是云上古村落项目所要呈现的非同寻常的意义。(此文系作者为《江西云上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所作的序)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