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秋兰
家门口办“村晚”、非遗巡游、花式过大年……新的一年,在江西乡村的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宗祠戏台,一幕幕精彩的文化活动持续上演。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省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4.2万余场,参与群众1.22亿人次,群众站“C位”、农民当“明星”成为赣鄱大地乡村文化活动最难忘的印记。
旁观者变参与者
2月12日晚,夜幕降临,兴国县永丰镇果溪小学灯火通明,当地5000余名群众早早搬好小板凳,守候在“果溪村晚”演出现场。
当晚,村民和返乡大学生们踏着欢快的节拍,把好日子唱成了动听的歌谣,把幸福生活跳成了优美的舞蹈。自2008年以来,果溪村连续举办了16届“村晚”。“果溪村晚”已成为全国“四季村晚”的示范点之一,更成为永丰镇乃至兴国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3月2日,2024年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暨龙年春日游园会在庐山市南康镇大塘村精彩上演。游园打卡、渔街寻趣、非遗展示、品读诗词,南来北往的游客尽享乡村渔趣,感受滨湖文化之美。
“从‘城乡有别’迈向‘城乡一体’,我省从完善政策、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入手,加快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切实让农村百姓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公共文化服务。”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先后推出“百馆千万场服务来共享”“文化进万家”“书香赣鄱”全民阅读、广场舞集中展演、“百姓大舞台”“赣鄱好戏进乡村”等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
以群众为中心,发掘民间文化资源,培育特色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我省实现由“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入心”的转变。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也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绘就了一幅幅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江西乡村文化新图景。
古村落变休闲新空间
3月16日,赣州市上百名摄影人来到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在该村“越国世家”古祠堂,赣州市摄影家协会旅拍摄影俱乐部安远县长沙乡创作基地于当日揭牌。
安远县长沙乡筼筜村的“越国世家”古祠堂先祖为唐朝宰相钟绍京,至今保存完整。2023年,长沙乡全力推进筼筜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成功争取筼筜越国历史文化古村建设专项债项目8000万元,大力推进以“越国世家”古祠堂为核心的功能区文旅休闲设施建设。随着该乡认真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古祠堂变成新的文化空间,不断吸引游客来此打卡。
走进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田园与艺术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从田野到茶园,从旧屋到场院,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65件艺术作品点缀其间,仿佛置身于一座没有屋顶的美术馆。
2020年,浮梁县携手清华大学文创院创新实施“乡创特派员”制度,实现乡创从自发到有组织、从零散到系统、从展示性到带动性的转变。目前,“艺术在浮梁”、玄鹿乡村文化艺术田园综合体、乡下蚂蚁生活乐园等27个乡创项目,通过“艺术创意+茶文化”“田园创意+陶瓷文化”“红色文化+研学体验”等模式,带动300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活化利用古建筑、古祠堂、古戏台等历史文化资源,我省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打造了一批主客共享、展现新时代乡村风貌的文旅休闲、消费新场景。
让村民享受文化服务“不用出村”“不必进城”。目前,江西100个县(市、区)基本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578个乡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2万余个村(社区)均建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融合发展,支撑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山旮旯”蝶变“金窝窝”
3月,望仙谷一半烟火,一半“仙气”。“这样的人间仙境,谁能想到是由废弃矿山和空心村打造而成的呢?”站在悬崖民宿上,来自浙江的游客武小姐不由感叹道。
同样让武小姐惊叹的还有婺源篁岭。“明媚春光下,白墙灰瓦与金色油菜花田相互映衬,感觉真好!住在这个半山腰上的山村,感受非遗文化,体验非遗匠作。”
山村变“仙村”,得益于我省不断发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
放眼全省,我省共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3个、重点村44个。文化与乡村双向奔赴,“山旮旯”蝶变成了“金窝窝”。
当文化“种”在乡村,荒村也就有了灵魂。
2023年,篁岭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实现我省零的突破。井冈山神山村、靖安中源乡等5地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望仙谷悬崖民宿、乐安流坑古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点频频出圈,210个省级红色名村成为红色研学旅游的热门地。
3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新一批及通过复核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江西6家企业入选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4家企业通过复核。其中,既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德镇古窑,也有近年来大力打造在地文化的文旅“黑马”望仙谷。
2023年,望仙谷景区接待游客369.1万人次,总营业收入达4.14亿元。文旅融合让广大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个个成为地域文化的传播者,产业发展的“实干家”,群众的精神风貌、乡村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让公共文化服务不断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生活、走入百姓心里。”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赣B2--20100072 备案号:赣ICP备05005386号-1 药品信息服务证 赣网文[2018]3167-034 新出网证(赣)字05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406143号 国新网3612006002 江西日报社中国江西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 |||